《素描造型基础1》教学大纲1
《色彩造型基础》教学大纲6
《解剖与透视》教学大纲10
《书法基础》教学大纲16
《素描造型基础2》教学大纲20
《油画静物》教学大纲24
《白描人物》教学大纲28
《二维构成》教学大纲32
《中国美术史》教学大纲38
《外国美术史》教学大纲46
《素描造型基础3》教学大纲54
《油画人物1》教学大纲58
《图案基础》教学大纲62
《工笔花鸟1》教学大纲67
《艺术概论》教学大纲71
《美术鉴赏与批评》教学大纲79
《素描形式与表现》教学大纲86
《外出写生1》教学大纲90
《油画人物2》教学大纲94
《油画人物3》教学大纲98
《外出写生2》教学大纲102
《油画人体1》教学大纲106
《油画风景临摹与创作》教学大纲110
《油画人体2》教学大纲114
《山水1》教学大纲118
《工笔人物1》教学大纲122
《工笔花鸟2》教学大纲126
《山水2》教学大纲131
《工笔人物2》教学大纲136
《写意人物》教学大纲140
《五台山壁画研究》教学大纲144
《写意花鸟》教学大纲149
《现代设计史》教学大纲154
《字体设计》教学大纲159
《招贴设计》教学大纲163
《版式设计》教学大纲168
《区域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教学大纲172
《包装设计》教学大纲177
《插画设计》教学大纲182
《中学美术教学论》教学大纲188
《美术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教学大纲197
《中学美术教学技能训练》教学大纲203
《课程设计与评价》教学大纲210
《班级管理》教学大纲216
《教育见习》教学大纲222
《教育实习》教学大纲228
《教育研习》教学大纲234
《毕业论文(创作)》教学大纲238
《素描造型基础1》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
素描造型基础1 |
课程代码 |
072100100 |
课程性质 |
专业必修 |
||
Sketch1 |
学时 |
总学时 |
理论 |
实验/实践 |
学分 |
4 |
|
64 |
16 |
48 |
|||||
适用专业 |
美术学 |
开课学期 |
1 |
课程团队 |
潘自锋、郭永文、白岩、裴爱婵 |
||
考核方式 |
考试 |
课程负责人 |
李付刚 |
||||
先修课程 |
无 |
后继课程 |
素描造型基础2 |
课程简介:(300字内)
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广义上指一切单色的绘画,而非是指以铅笔为绘画工具的绘画,起源于西洋造型能力的培养。狭义上专指:用于学习美术技巧、探索造型规律、培养专业习惯的绘画训练过程。《素描造型基础1》是美术学专业主干课程,也是人物画教学的重点课程,属于专业必修课程。通过学习素描人物这门课程,掌握素描人物画的基本理论、基本写生方法和技巧,能准确表现人物画的比例、透视、结构和色调关系,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石膏头像以其静止不动、色调和质感单纯的特性,使初学者可以非常从容地深入观察和理解对象,研究和分析头部的造型诸因素,为表现真人头像作好知识和经验的铺垫、准备与过度。人物常常是艺术家绘画表现的主题,而头部又是人物表现的核心部位, 因此它也是素描造型训练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素描的概念、素描的分类、素描的工具材料运用特点,掌握基本的素描表现方式。
课程目标2(能力目标):掌握人物的基本骨骼与肌肉结构,运用合适的表现方式表达对人物结构、神态和心理的理解。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艺术鉴赏力。
课程目标3(素质目标):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审美水平;培养辩证的思维方法,使其具有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创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支撑的毕业要求 |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 |
课程目标 |
3学科素养 |
3.1掌握美术学的基本知识。掌握美术学的专业技法技能知识,应用一定的美术学方法开展研究、创作、鉴赏及评价。 |
课程目标1 |
3.2开展美术学的创作实践。以所掌握的美术学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开展一定的创作实践。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对美术学专业领域热点和前沿具备一定的敏感性及深入精神。能够制定和执行研究计划,能比较完整地表述学术思想。展示学习、研究成果。 |
课程目标2 |
|
6综合育人 |
6.2理解美术学科的育人价值。能有意识通过学科教学及其活动开展育人工作。 |
课程目标2、3 |
7学会反思 |
7.3能在日常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积累所学所思所想,初步具备形成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课程目标3 |
说明: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是一对一或多对一的对应关系。
三、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一)教学内容、学时分配、教学方式及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序号 |
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及重难点 |
教学时数 |
教学方式 |
支撑课程目标 |
1 |
石膏头像 |
教学要求: (1)运用立体造型的规律方法,表现复杂形体的全部。 (2)学会整体观察,归纳基本形对结构转折有明确的认识,认清有机形与无机形的关系。 (3)能够理解基本掌握石膏头像特征的解剖结构与形体结构以及它们的关系。 教学重点: (1)了解石膏头像的结构关系。 (2)掌握石膏头像写生的一般作画步骤方法。 教学难点:形体的深入刻画与整体关系的把握。 |
12 |
理论、实践 |
课程目标1 |
2 |
男青年头像 |
教学要求: (1)能够正确掌握人物的比例、动态。 (2)能够区别不同性别、年龄人物的表现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人物头像写生中人物的比例、动态。 教学难点:区别不同性别、年龄人物的表现方法。 |
16 |
理论、实践 |
课程目标2、3 |
3 |
女青年头像 |
1、充分掌握人物头、颈、胸的结构关系。 2、能以对象的合理性做出判断,落实画面的形体,主动地把握和运用自然所提供的客体现象。 |
16 |
理论、实践 |
课程目标2、3 |
3 |
女青年半身像 |
教学要求: (1)能够基本掌握半身像的造型特征,懂得概括与取舍,组织好外轮廓内的线形关系。 (2)发挥素描的语言特性,探索独特的视角与表现方法,将个人情感与对象特征和表现方法联系起来。 教学重点:人物动态的把握和衣纹的表现。 教学难点:头和手的表现。 |
20 |
理论、实践 |
课程目标2、3 |
(二)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示例)
教学内容 |
课程目标1 |
课程目标2 |
课程目标3 |
石膏头像 |
H |
M |
|
男青年头像 |
H |
L |
M |
女青年头像 |
H |
L |
M |
女青年半身像 |
L |
H |
四、课程实施建议
以引导、启发学习为主,可以先讲后导,即以讲课为开始,以技法实训、小组研讨活动、作业讲评为结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围绕美术专业的特点,在把握共性的同时,也要兼顾学生个性和独创性的发展。
五、课程教学评价
序号 |
课程目标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 |
考核内容 |
评价依据 |
成绩比例(%) (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 |
||
平时成绩 |
期末成绩 |
|||||
学业表现 |
作业 |
考试 |
||||
1 |
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 了解素描的概念、素描的 分类、素描的工具材料运用特点,掌握基本的素描表现方式。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3.1) |
素描写生造型能力 |
10 |
20 |
40 |
36 |
2 |
课程目标2(能力目标): 掌握人物的基本骨骼与肌肉结构,运用合适的表现方式表达对人物结构、神态和心理的理解。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艺术鉴赏力。(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3.2、6.2) |
(1)素描写生的一般程序(2)写生创作意识 |
15 |
20 |
60 |
50 |
3 |
课程目标3(素质目标): 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审美水平;培养辩证的思维方法,使其具有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创作意识和创新能力。(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6.2、7.3) |
作品的自我阐释和解读 |
20 |
15 |
0 |
14 |
合计 |
45 |
55 |
100 |
100 |
六、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和整体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课程分目标达成度根据课程分目标各考核环节结果均值计算,每个课程分目标的达成度计算方法如下:
课程分目标i达成度=∑(学生在各考核环节得分的均值)/(各考核环节对应课程分目标i的目标值)×相应的权重
整体课程目标达成度为该课程各分目标达成度的加权平均值,且不低于0.70。
七、课程学习资源
(一)建议教材
刘汉民.绘画素描[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 2016.
(二)主要参考书目
[1] 刘虹.素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 杨景芝.素描基础教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3] 丁一林,胡明哲.当代素描教程[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8.
[4] [美]罗伯特·贝佛莱,海尔.向大师学素描[M].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5] [美]克劳迪姬·贝蒂.素描技巧与当代观念[M]. 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7.
[6] 颜铁良.素描技法[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4.
[7] 冯健.素描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三)其他学习、资源
学习通、爱课程、智慧树、雨课堂、蓝墨云班课、中国知网
执笔人:李付刚 审核人:李付刚 批准人:潘自锋
审定日期: 2023年 8月
《色彩》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
色彩造型基础 |
课程代码 |
072100200 |
课程性质 |
必修课 |
||
Color |
学时 |
总学时 |
理论 |
实践 |
学分 |
3 |
|
48 |
16 |
32 |
|||||
适用专业 |
美术学 |
开课学期 |
1 |
课程团队 |
潘自锋、裴爱婵、李双通、王丽萍 |
||
考核方式 |
考试 |
课程负责人 |
郭永岗 |
||||
先修课程 |
素描造型基础1 |
后继课程 |
油画静物 |
课程简介:
《色彩造型基础》是美术专业低年级的过渡课程,以写生为主,通过讲授,使学生全面完整地学习色彩的基本知识,认识色彩造型语言的规律。培养正确的整体观察的方法。为顺利进入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色彩基础。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学习色彩造型基础的意义,以及欣赏色彩与构图及绘画语言的取舍。
课程目标2(能力目标):掌握色彩造型的过程;掌握色彩材料的性能,以及对所用工具材料的灵活运用。
课程目标3(素质目标):熟练掌握对色彩的临摹及形式,以及对传统色彩写生技法的运用与拓展,找到自己绘画表达方式,进一步提高艺术审美力和鉴赏力。
(二)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支撑的毕业要求 |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 |
课程目标 |
3学科素养 |
3.1掌握美术学的基本知识。掌握美术学的专业技法技能知识,应用一定的美术学方法开展研究、创作、鉴赏及评价。 |
课程目标1 |
3.2开展美术学的创作实践。以所掌握的美术学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开展一定的创作实践。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对美术学专业领域热点和前沿具备一定的敏感性及深入精神。能够制定和执行研究计划,能比较完整的表述学术思想。展示学习、研究成果。 |
课程目标2 |
|
6综合育人 |
6.2理解美术学科的育人价值。能有意识通过学科教学及其活动开展育人工作。 |
课程目标2、3 |
7学会反思 |
7.3能在日常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积累所学所思所想,初步具备形成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课程目标3 |
说明: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是一对一或多对一的对应关系。
三、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一)教学内容、学时分配、教学方式及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序号 |
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及重难点 |
教学时数 |
教学方式 |
支撑课程目标 |
1 |
色彩基础训练 |
教学要求: 初步了解色彩冷暖变化的规律,培养正确的色彩整体观察方法。 教学重点: 培养色彩“整体观察”的方法; 色彩静物写生步骤的训练。 教学难点: 正确的整体观察方法的培养; 色彩知识的正确理解。 |
16 |
讲授 讨论 实践 |
课程目标1 |
2 |
静物写生创作训练 |
教学要求: 掌握严谨的色彩静物的表现方法。 教学重点: 在整体观察的基础上,用色彩的冷暖深入塑造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色彩塑造形体; 时刻保持整体的观察。 |
32 |
讲授 讨论 实践 |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
(二)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示例)
教学内容 |
知识目标 |
能力目标 |
素质目标 |
静物色调训练 |
H |
L |
M |
静物写生创作训练 |
M |
H |
H |
四、课程实施建议
本专业的色彩教学在有较长时间的研究性作业的基础上,以中短期作业为主,以写生为主要手段,通过讲授指导,结合示范和声像资料配合教学。教学中注重对色彩规律的研究。
五、课程教学评价
序号 |
课程目标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 |
考核内容 |
评价依据 |
成绩比例(%) (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 |
||
平时成绩 |
期末成绩 |
|||||
学业表现 |
作业 |
考试 |
||||
1 |
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色彩理论的基本知识。基本掌握油画的工具、材料、技法的运用,掌握油画写生的一般过程和程序;能够进行基础创作表现(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3.1) |
油画静物写生色彩关系控制 |
10 |
20 |
40 |
36 |
2 |
课程目标2(能力目标):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塑造能力和观察能力,以及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具有绘画创作的专业技能;也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践美术教学工作能力。(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3.2、6.2) |
(1)油画静物写生的一般程序(2)写生创作意识 |
15 |
20 |
60 |
50 |
3 |
课程目标3(素质目标):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审美水平;培养自我反思意识,使其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培养辩证的思维方法,使其具有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并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6.2、7.3) |
作品的自我阐释和解读 |
20 |
15 |
0 |
14 |
合计 |
45 |
55 |
100 |
100 |
六、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油画静物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和整体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课程分目标达成度根据课程分目标各考核环节结果均值计算,每个课程分目标的达成度计算方法如下:
课程分目标i达成度=∑(学生在各考核环节得分的均值)/(各考核环节对应课程分目标i的目标值)×相应的权重
整体课程目标达成度为该课程各分目标达成度的加权平均值,且不低于0.70。
七、课程学习资源
(一)建议教材
徐刚.色彩基础[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二)主要参考书目
[1] 冯健亲.绘画色彩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
[2] 宫立龙.水粉画表现技法[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9.
[3] 文国璋.色彩写生基础[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4] 袁分任,周利群.水粉画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 吴东梁.水粉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三)其他学习、资源
学习通、爱课程、智慧树、雨课堂、蓝墨云班课、中国知网等
执笔人:李双通 审核人:李付刚 批准人:潘自锋
审定日期: 2023年 8月
《解剖与透视》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
解剖与透视 |
课程代码 |
072100300 |
课程性质 |
必修 |
||
Anatomy and fluoroscopy |
学时 |
总学时 |
理论 |
实践 |
学分 |
2 |
|
28 |
28 |
12 |
|||||
适用专业 |
美术学 |
开课学期 |
1 |
课程团队 |
李越、曹媛 |
||
考核方式 |
考试 |
课程负责人 |
李越 |
||||
先修课程 |
造型基础1 |
后继课程 |
素描造型基础2 |
课程简介:
《解剖与透视》是美术学专业的技法基础理论课程。该课程由解剖和透视两大部分构成。解剖部分是从造型艺术的需要出发,主要研究人体的骨骼、肌肉的结构和形态。透视部分是从绘画与设计的角度出发,以物象的空间与立体造型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系统的了解并掌握艺用人体解剖学与绘画透视学的基本理论与制图方法,为专业的技法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前提。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了解人体运动变化规律,掌握人体骨骼、肌肉的结构特点及外形特征,并能根据其造型要点进行造型表现;了解透视变化规律,掌握透视法则、绘制透视图,并能根据透视规律进行空间表现。
课程目标2:培养学生构建人体美的审美眼光,掌握人体韵律之美并能应用人体结构之美创作、鉴赏、评价及教学;培养学生构建空间美学的审美眼光,掌握透视法则并能应用于艺术创作、鉴赏、评价及教学中。
课程目标3:学会思考与探索相关的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初步具备形成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艺术表现思路,丰富艺术表现内涵,提升认知水平、审美情趣、文化品位、艺术格调。
(二)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支撑的毕业要求 |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 |
课程目标 |
3学科素养 |
3.1掌握美术学的基本知识。掌握美术学的专业技法技能知识,应用一定的美术学方法开展研究、创作、鉴赏及评价。 |
课程目标1 |
3.2开展美术学的创作实践。以所掌握的美术学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开展一定的创作实践。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对美术学专业领域热点和前沿具备一定的敏感性及深入精神。能够制定和执行研究计划,能比较完整的表述学术思想。展示学习、研究成果。 |
课程目标2 |
|
3.3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具备一定的中西方传统文化素养、文学艺术素养、审美品质,提高对美术学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
课程目标3 |
|
课程目标3 |
说明: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是一对一或多对一的对应关系。
三、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一)教学内容、学时分配、教学方式及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序号 |
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及重难点 |
教学时数 |
教学方式 |
支撑课程目标 |
1 |
人体解剖知识应用的历史 |
1.明确学习人体解剖目的、意义和方法。 2.了解人体解剖知识的应用历史,以及不同认识产生的不同变化。 |
2 |
讲授 |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
2 |
人体解剖学姿势、基本术语 |
1.了解解剖学姿势、基本术语。 2.了解骨骼的分类、关节及其活动。 |
2 |
讲授 |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3 |
3 |
头、颈结构 |
1.了解头部、颈部骨骼和肌肉结构; 2.熟练掌握骨骼肌肉名称、结构及表现方法。 3.头骨骨骼和肌肉体块及构成关系,颈部肌肉和骨骼构成关系。 |
2 |
讲授、实践 |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
4 |
躯干结构 |
1.了解躯干骨骼和肌肉结构; 2.熟练掌握骨骼肌肉名称、结构及表现方法。 3.躯干骨骼和肌肉体块及构成关系。 |
2 |
讲授、实践 |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
4 |
上肢结构 |
1.了解上肢骨骼和肌肉结构; 2.熟练掌握骨骼肌肉名称、结构及表现方法。 3.上肢骨骼和肌肉体块及构成关系。 |
2 |
讲授、实践 |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
5 |
下肢结构 |
1.了解下肢骨骼和肌肉结构; 2.熟练掌握骨骼皆肌肉结构及表现方法。 3.下肢骨骼和肌肉体块及构成关系。 |
2 |
讲授、实践 |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
6 |
人体、衣纹及韵律结构 |
1.了解人体运动变化规律; 2.熟练掌握人体结构与运动变化下的动态及衣纹表现。 3.人体结构与运动变化的关系。 |
2 |
讲授、实践 |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
7 |
透视概述 |
1.透视学发展及应用状态; 2.透视专业术语及在透视作图中的意义及变线分类状态、消失方向、及绘画空间关系,透视原理及规律。 3.透视的含义及透视原理,相应透视的专业术语。 |
2 |
讲授 |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
8 |
平行透视 |
1.平行透视的定义、特征及规律: 2.平行透视正立方体画法、步骤及在绘画空间表现中的应用及表现。 3.平行透视的画法及绘画空间表现。 |
4 |
讲授、实践 |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3 |
9 |
成角透视 |
1.成角透视的定义、特征及规律; 2.成角透视正立方体画法、步骤及在绘画空间表现中的应用及表现 3.成角透视的画法及绘画空间表现。 |
4 |
讲授、实践 |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3 |
10 |
斜面透视 |
1.斜面透视的定义、特征及规律; 2.斜面透视正立方体画法、步骤及在绘画空间表现中的应用及表现。 3.斜面透视的画法及绘画空间表现。 |
2 |
讲授、实践 |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3 |
11 |
曲线及圆形透视 |
1.曲线及圆形透视的定义、特征及规律; 2.曲线及圆形透视正立方体画法、步骤及在绘画空间表现中的应用及表现。 3.曲线及圆形透视的画法及绘画空间表现。 |
2 |
讲授、实践 |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3 |
12 |
阴影和反影及人物透视 |
1 阴影和反影透视的定义、特征及规律; 2. 阴影和反影、人物正立方体画法、步骤及在绘画空间表现中的应用及表现。 3.人物、阴影和反影透视的画法及绘画空间表现。 |
2 |
讲授、实践 |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3 |
(二)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示例)
教学内容 |
课程目标1 |
课程目标2 |
课程目标3 |
第一章 |
M |
H |
|
第二章 |
M |
H |
|
第三章 |
H |
M |
L |
第四章 |
H |
M |
L |
第五章 |
H |
M |
L |
第六章 |
H |
L |
M |
第七章 |
L |
H |
|
第八章 |
H |
M |
|
第九章 |
H |
M |
|
第十章 |
H |
M |
|
第十一章 |
H |
M |
|
第十一章 |
H |
M |
三、课程实施建议
(一)讲授法:主要针人体的基本比例、解剖结构、形体组合的自然规律,骨骼、肌肉的造型规律,透视的基本原理和观察方法等基本理论知识和重难点进行讲解。理论讲授辅以各种形象教具、模型、人物写生等,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艺用人体解剖知识、加强与其他专业基础课教学的联系,提高教学效果,以达到该课程教学的目的。
(二)案例分析法: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运用解剖和透视的知识对历史上经典的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可以有效巩固所学知识,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
(三)任务教学法:通过课堂教学的听、看、临,有目的的给学生制定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要画大量的解剖结构速写,全方位了解人体的解剖结构,不仅要会画解剖结构,而且要求画准确,能默画,并能在人物写生和创作中运用。
五、课程教学评价
序号 |
课程目标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 |
考核内容 |
评价依据 |
成绩比例(%)(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 |
||
平时成绩 |
期末成绩 |
|||||
考勤 |
教案\作业 |
考试 |
||||
1 |
课程目标1:了解人体运动变化规律,掌握人体骨骼、肌肉的结构特点及外形特征,并能根据其造型要点进行造型表现;了解透视变化规律,掌握透视法则、绘制透视图,并能根据透视规律进行空间表现。 |
1.人体骨骼、肌肉、形体的结构特点,造型规律;2.绘画的平面、空间处理的透视办法。 |
10 |
20 |
25 |
27 |
2 |
课程目标2:培养学生构建人体美的审美眼光,掌握人体韵律之美并能应用人体结构之美创作、鉴赏、评价及教学;培养学生构建空间美学的审美眼光,掌握透视法则并能应用于艺术创作、鉴赏、评价及教学中。 |
1.人体造型艺术中的结构特征和造型规律。 2.运用透视原理构建绘画的空间、平面关系。3.了解对绘画基本技法语言的同构对应解读,掌握绘画内容和形式的对应关系。 |
10 |
30 |
50 |
46 |
3 |
课程目标3: 学会思考与探索相关的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初步具备形成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艺术表现思路,丰富艺术表现内涵,提升认知水平、审美情趣、文化品位、艺术格调。 |
1.构建人体美的审美眼光,掌握人体韵律之美并能应用人体结构之美创作、鉴赏。 2.构建空间美学的审美眼光,掌握透视法则并能应用于艺术作、鉴赏。 |
10 |
20 |
25 |
27 |
合计 |
100 |
100 |
100 |
六、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和整体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课程分目标达成度根据课程分目标各考核环节结果均值计算,每个课程分目标的达成度计算方法如下:
课程分目标i达成度=∑(学生在各考核环节得分的均值)/(各考核环节对应课程分目标i的目标值)×相应的权重
整体课程目标达成度为该课程各分目标达成度的加权平均值,且不低于0.70。
七、课程学习资源
(一)建议教材
杨广生.解剖·透视[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20.
(二)主要参考书目
[1] 人体造型解剖学.张宝财 . 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2012 年
[2] 人体造型解剖学基础.王炳耀 .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2013 年
[3] 美术技法理论:透视解剖.殷金山 魏永利 .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 年
(三)其他学习、资源
学习通、爱课程、智慧树、雨课堂、蓝墨云班课、中国知网等
执笔人:曹媛 审核人:李付刚 批准人:潘自锋
审定日期: 2023年 8月
《书法基础》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
书法基础 |
课程代码 |
课程性质 |
必修课 |
|||
The basis of calligraphy |
学时 |
总学时 |
理论 |
实验/实践 |
学分 |
1 |
|
28 |
10 |
18 |
|||||
适用专业 |
美术学 |
开课学期 |
第一学年 第一学期 |
课程团队 |
赵杨、雷森林、王振、李卓阳、霍梦园 |
||
考核方式 |
考试 |
课程负责人 |
景俊勤 |
||||
先修课程 |
后继课程 |
白描人物 |
课程简介:
书法基础通过对楷书和隶书经典作品的学习,了解楷书和隶书的笔法、结构、章法特征。主要包括笔法的粗细、方圆、藏露、曲直、长短、俯仰、疾迟等。结构的大小、横纵、开合、疏密、收放、正欹等。章法的疏密等特征。初步掌握临摹的方法,能初步进行创作,有一定的书法鉴赏能力。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书法基础是美术学的专业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准确的临摹能力、初步的创作能力、较高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贴近中国传统文化,帮助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课程目标2: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学习书法临摹具体的技法,使学生把握书法的方法和规律,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综合文化素养、艺术素养和良好审美修养。增强文化自信,弘扬正能量。
课程目标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span